2021-01-14
俗话说: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。除了朱卉敏教授、孔凡国教授带领的团队技术实力过硬,还有一批高精尖的技术和设备为疾病的治疗保驾护航。
今天我们要说的,就是术中导航技术和椎间孔镜技术。
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(河南省骨科医院)郑州院区脊柱微创中心主任朱卉敏教授介绍到:术中导航技术是近年来脊柱外科快速发展的一个领域,由于脊柱手术本身的特点,以及脊柱和脊髓特殊的解剖结构,神经和脊柱骨骼交织在一起,神经周围是骨头和软组织,脊椎骨周围又分布大量神经组织,手术难度和危险性同时存在。利用计算机技术,将患者术前和术中影像数据、实际手术过程中患者的体位、以及手术工具所在坐标统一起来,根据手术需要,对手术工具周围的软组织做出相应显示,跟踪手术器械,使手术医生对手术器械位置、患者手术部位等情况实施监控、一目了然。因精确性、安全性和快速性的特点,以及手术精准性要求,术中导航技术被越来越多骨科医生认可。
朱教授介绍的这些优点,实实在在的反映在每一位享受这项技术的患者身上。孔凡国教授给我们详细介绍了这样一个病例。
近日,76岁的李奶奶来到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(河南省骨科医院)郑州院区脊柱微创中心就诊,李奶奶说这些年来腰一直很疼,近期来都影响到腿也一起疼,走个100米左右,就要停下来歇一会儿,坐也坐不长,站也站不长,而且明显感觉到越来越严重。因为自己有高血压和糖尿病,自己和家人一直不敢选择手术,在很多地方做了长期的保守治疗,但还是容易反复发作,让自己都不能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了。
后来经过多方打听,来到了洛阳正骨医院,经过该院脊柱微创中心朱卉敏教授、孔凡国教授的查体和相关影像资料,诊断为腰椎滑脱、腰椎管狭窄症,决定进行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融合、经皮椎弓根固定术的治疗。但考虑到患者二度滑脱,合并腰椎侧凸,椎弓根发育异常,组织结构紊乱,可能给手术带来很大困难,延长手术时间,导致手术风险加大,决定在电磁导航引导下进行手术,以使手术操作更加精准,手术安全系数增加,术中利用导航在退变椎体上精准置钉,手术两小时左右便结束。虽然患者因退变较重,和正常解剖结构发生很大改变,但在导航正确引导下,准确的进行穿钉固定、滑脱复位,术中出血不到100ml,第二天患者即可下地行走。
孔凡国教授讲到,该位患者由于年龄大,椎弓根发育异常,伴有滑脱和侧凸,常规手术方法可发生螺钉穿破椎弓根,位置偏移、损伤等。即使手术经验再丰富的医生徒手操作,也难免出现偏差,而电磁导航技术,采用先进的电磁感应技术,彻底解决了术中红外视野遮挡问题,方便了术者使用,提高手术效率,导航精度达到0.1毫米(头发丝直径),避免了医源性损伤,柔性末端致导,跟踪靶点精度好,对敏感区域进行结构标记,提高手术安全性,最大限度保护正常组织和机体功能,提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。
当天在医院我们也采访了刚接受完手术的张女士和王先生,目前两人已经做完手术,在谈及整个治疗过程时,讲述了自己的经历:因为对医学和手术的恐惧,加上对微创治疗脊柱疾病的不了解,在发觉身体不舒服时,就怀疑自己得了骨头坏死,甚至其他的各种疾病,并在当地进行保守治疗,输液、推拿、正骨、理疗能做的都做了,却没有任何效果,钱也没少花。但是这次,做完手术还没有从手术床上下来,就觉得腰和腿都轻松了,终于能正常走路了,手术后间隔一天就能下床走路,5-7天就能出院了。看得出来王先生非常开心,我们临走时他还开玩笑式的给我们说:“早知道这个手术做的这么快、效果这么明显,我早都来了!回去我得介绍更多的病友过来。”
朱卉敏教授向我们介绍,利用电磁导航的优点,可以满足大部分微创手术的需要,用最少的透视,完成3D图像重建,减少医生和患者术中反复透视,射线所带来的损伤。随着医学影像技术,计算机技术,图像处理技术,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,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,外科手术逐渐趋向于微创化、精细化、智能化发展,导航技术和临床手术结合起来,确保手术安全。一个脊柱微创手术的数字化、智能化、精准化时代即将来临,造福广大脊柱病患者,为河南一亿多人民脊柱健康护航保驾!